朱鉴秋[1]
提要 本文引用明、清时期航海史料中有关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记述,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论证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关键词 钓鱼岛 归属 中国 航海史料
一、引言
1992年2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领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及其他一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
《人民日报》1996年8月30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再次强调指出:“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们和台湾岛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钓鱼岛等岛屿包括钓鱼岛、其周围小岛(主要有南小岛、北小岛等)以及黄尾屿、赤尾屿,其主要岛屿是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这些岛屿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位于台湾岛东北方90~150海里的海面上,处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缘,与琉球群岛之间隔有深2000米以上的冲绳海槽。
钓鱼岛面积约5千方公里,南高北低,有东、西两个山峰,西面的峰高363米;黄尾屿为圆形,面积0.9平方公里,高118米;赤尾屿是一个高81米的尖塔形小岛。钓鱼岛等岛屿散布在中国福建经台湾岛北端去往琉球群岛、日本群岛的航道上,是海上航行的重要天然目标。在流传至今的明、清时期的航海史料中,有不少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下面对这些资料作一介绍并进行分析,以论证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二、明代的有关记载及分析
明代时琉球国(今琉球群岛)是中国的属国,其国王称为中山王,每当世子继任王位,都上表明政府请求袭封。为此明政府多次派官员出使琉球。这些奉命出使琉球的官员归国后大多撰写了使录,其中包括航海日程及针路(以指南针表示的航路)等记载。这些航海资料不少提到了钓鱼岛(当时称钓鱼屿或钓鱼台)、黄尾屿(当时称黄毛屿或黄麻屿)、赤尾屿(当时称赤屿或赤坎屿)。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四月,陈侃出使琉球册封尚清为中山王,归国后撰有《使琉球录》,这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出使琉球录。该书按日记事,有一段记述从长乐出海口的文字如下。
“(五月)八日出海口,方一望汪洋矣。风顺而力波涛亦不汹涌……九日隐隐见一小山,乃小琉球(指台湾岛北端)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平嘉山(今彭佳屿)、过钓鱼屿(今钓鱼岛)、过黄毛屿(今黄尾屿)、过赤屿(今赤尾屿),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路……十一日夕见古来山(今久米岛),乃属琉球者,夷人(指船上的琉球人)歌舞于舟,喜达于家”。[括号内的文字为引用时加注。]
这里不仅详细记述了从福建长乐出海口经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去琉球的航路,并在古米山后写明“乃属琉球者。”也就是说到了古米山已进入琉球界,那其西的“平嘉山”、“钓鱼屿”、“黄毛屿”、“赤屿”等岛屿属于中国是十分清楚的了。
此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五月,郭汝霖出使琉球册封尚元为中山王,归国后与副使李际春合撰《使琉球录》。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五月,萧祟业出使琉球册封尚永为王,归国后与副使谢杰合撰《使琉球录》。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五月,夏子阳出使琉球册封尚宁为王,归国后与副使王士桢合撰《使琉球录》。这些使录或详或略,也都有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萧崇业、夏于阳的使录中并绘有题为“琉球过海图”的航路图,图上注记有针路。萧崇业“琉球过海图”的针路注记为:
“梅花头,正南风,东沙山,用单辰针,六更。船又用辰巽针,二更,取小琉球头。乙卯针,四更,船(取)彭佳山。单卯针,十更,船取钓鱼屿。又用乙卯针,四更,船取黄尾屿。又用卯针,五更,船取赤屿。用单卯针,五更,船取古米山。又乙卯针,六更,船取马齿山,直到琉球,大吉。”[这段话的意思是:船离梅花所(今福建闽江口之梅花镇),遇南风。至东沙山(今东沙岛)后航向东南偏东120°行程约60海里,改航向127.5°船程约20海里,驶近小琉球头(台湾北端)。航向97.5º,航程约40海里,船驶近彭佳山(今彭佳屿)。航向正东,行程约60海里,船驶近钓鱼屿(今钓鱼岛)。航向97.5°,航程约40海里,船近黄尾屿。航向正东,航程约50海里,船近赤屿(今赤尾屿)。航向不变,继续航行约50海里,船近古米山(今久米岛)。航向97.5°,航程约60海里,船近齿齿山(今庆良间列岛),继续航行顺利地到达琉球国都(今冲绳岛那霸港)。]
明代除出使琉球的航海资料中有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外,出使日本的史料中也有关于钓鱼岛的记载。例如: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郑舜功奉使日本归国后所撰《日本—鉴桴海图记》三卷,卷一主要内容是“万里长歌”,这是用诗歌形式记述奉使日本的航海经历,并有详细的注文,载有很多航海资料。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或自梅花东山麓,鸡笼上开钓鱼目。”其注文如下:
“梅花,所名,约去永宁八十里。自所东山(岛名)外,用乙辰缝针(航向107.5°)或辰巽缝针(127.5°)约至十更(约60海里)到小东岛(台湾岛)之鸡笼山(基隆岛)自山南风用卯乙缝针(航向97.5°),西南风正卯针(90°)或正乙针(105°),约至十更(60海里)取钓鱼屿。……钓鱼屿,小东(即台湾)小屿也。尽屿南风用正卯针(航向90°),东风风卯乙缝针(97.5°),约至四更(约40海里)取黄麻屿(即黄尾屿)”。[括号中文宇为引用时加注。]
上引注文中,在提到钓鱼屿(即今钓鱼岛)的时候,有一句是表明岛屿归属的话:“钓鱼屿,小东小屿也。”指出钓鱼岛是台湾的一个小岛,是台湾的属岛。可见明代时对钓鱼岛等岛屿属于中国,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的论述,是很明确的。
除了出使记录,明代一些航路指南性质的航海专著中,都有由福建经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去琉球或日本的航路。较早的如《渡海万程》,系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吴朴所著,全书已佚,但明代郑若曾据其所辑录的《使倭针经图说》流传了下来,其中“福建使往日本的针路,是经过钓鱼屿、黄麻屿、赤坎屿的。流传至今的明代航路指南专书《顺风相送》(约成书于16世纪)、《指南正法》(约成书于17世纪中叶)都有福建往琉球的针路。这些针路的具体内容与前面已引述的基本类似,这里不一一转录。这些航路指南性质的专著中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述,因主要从导航的角度出发,未谈其归属。但从地名分析,钓鱼屿(或钓鱼台)、黄尾屿(或黄麻屿)、赤屿(或赤坎屿)等,与台湾的其他属岛鸡笼屿(今基隆岛)、花瓶屿(今名相同)、彭嘉山(今彭佳屿)等一致,都是用的中国地名,与琉球、日本的属岛(如“古米岛”、“亚甫山”、“而是麻山”等用外文音译名是不一样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钓鱼岛等岛屿是属于中国的。
另外,明末还有一次出使琉球,即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杜三策为正使去琉球封尚丰为中山王,胡靖作为杜三策的从客同行,归国后撰《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六月四日,船从厂解缆,沿山带河观者填道,江小船巨,弗敢插帆,率梅花所水军,将数百小艇于江中,以巨缆牵之,由五虎门出大海,始掀五帆,乘浪如飞,真有一泻千里之势。八日落暮,过姑米山,夷人贡螺献新,乘数十小艇,灭没巨浪中,比至系缆船旁,左右护驾,深夜举灯,如江上渔火,上下零乱。镇守姑米山夷官,远望封舟,即举烽闻之马齿山,马齿山闻之中山世子,爱命紫金大夫泊三司统通夷人,诣那霸港候接。次日,舟到海涯,即那霸港口,遭卸风帆,夷官群拥出迎,各投禀谒,率夷人千馀拽船入港……”
作者详细记录了封舟到姑米山(即久米岛)以后,镇守该岛的琉球官员举烽火报讯,以及欢迎封舟到琉球的热烈场面。虽然并未明言岛屿的归属,但也客观地反映出姑米山是琉球国的边界岛屿,因而有官兵镇守,隆重欢迎去琉球的“天使”也从这里开始。那姑米山以西的钓鱼岛等岛屿,无疑属于中国。
三、清代的有关记载及其分析
清代仍多次派官员出使琉球国,并有使录流传下来。如: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五月,张学礼出使琉球封尚质为王,归撰《使琉球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汪楫出使琉球封尚贞为王,撰有《册封疏抄》、《使琉球杂录》等;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五月,徐葆光作为副使(正使为海宝)出使琉球封尚敬为王,撰有《中山传信录》;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六月,周煌作为副使(正使为全魁)出使琉球封尚穆为王,归撰《琉球国志略》;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五月,李鼎元作为副使(正使赵文楷)出使琉球封尚温为王,归撰《使琉球记》。这些书籍中或详或略都有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载,下面引述,其年的几条并加以分析。
汪楫《使琉球杂录》中记有在赤屿(即今赤尾屿)与久米岛之间海面举行海祭的场面:
“(六月)二十四日……辰刻过彭佳山,酉刻过钓鱼屿。……二十五日见山,应先黄尾后赤屿,无何遂至赤屿,未见黄尾屿也。薄暮过郊,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状,久之始息。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
引文中之“郊”也称“沟”,即赤尾屿以东今之冲绳海槽。从浅海到深海沟,由于水深急剧变化,引起海况的变化,往往容易发生海难。祭海是古代航海者避海难求安全的一种做法。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记载中,明确指出赤尾屿以东的“郊”(即沟)是“中外之界”,即中国与外国的分界。那么在海沟以西的钓鱼岛等岛屿无疑是中国的领土。这段记述后来还曾辑录在周煌《琉球国志略》中,这也表明把“沟”作为“中外之界”在当时是得到大家肯定的。
周煌的《琉球国志略》既辑录其前陈侃使录、郭汝霖使录、萧崇业使录、胡靖使录、汪辑杂录、徐葆光传信录等有关内容,又详述奉次出使的航程及所了解的琉球国的地理情况等。其中绘有“针路图”,表示往返针路及经过的岛屿,其中包括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另外绘有“琉球国全图”,绘有主岛(中山、山南、山北,即今冲绳岛)及全部三十六个属岛,一一注记岛名,并在卷四分“东四岛”、“西三岛”、“西北五岛”、“东北八岛”、“南七岛”、“西南九岛”详细介绍了各岛情况,其中“西三岛”为东马齿山、西马齿山和姑米山,这与前述姑米山(即久米岛)是琉球西界之岛是一致的,这些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钓鱼岛等岛屿一直是在琉球国疆域以外的中国领土。
四、结语
我国明清时期出使琉球、日本的使录中及其他航路指南中,有不少关于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记载。从上面引述的资料及对其所作的分析,可以充分证明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时,日本出兵琉球,把琉球国的疆域纳入日本的版图,设置冲绳县,但钓鱼岛等岛屿是不在此范围内的。
(《海洋测绘》,1997年第1期,总第64期)
[1] 作者单位为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